中国为什么要推动内外双循环?为什么近期我国出台各类政策刺激经济?前段时间股市放水,近期又推出万亿化债方案,扩大内需。12 月 9 号的政治局经济会议,也为 2025 年定下了基本的经济基调。比如,明年的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,扩大内需被置于首位,大力提振消费,推动科技创业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财政政策更加积极,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等等。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 2008 年,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危机,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这些政治局释放的经济信号,都在积极拉动我国经济。为何如此?因为上层已经察觉到经济存在的问题,要稳楼市、稳股市,大力提振消费,在政策导向上促进内外循环。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,尤其是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时,经济主体必然是以内循环为主。我国自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,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,必须走内外交叉循环的道路。咱们来看几组数据,80 年到 90 年改革开放初期,进出口占比仅为 10%,绝对是以内循环为主,毕竟当时开放程度有限。90 年到 2006 年,进出口贸易中占比最高的年份达到 71%,其中货物贸易占 64%,服务贸易占 7%,这绝对是外循环。再瞧瞧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时,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何其巨大。那时我国不得不救市,国家领导大手一挥,投入 4 万亿搞基建,稳住了整个中国经济,主要是拉动了国内经济。在那次重大经济危机中,我国不能崩盘。也正因那次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,后期我国逐渐调整经济结构和战略定位,这种交叉的经济结构是我们主动选择的。到 2016 年,进出口贸易已下降至 38%,意味着我国成功构建了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结构。倘若我们不搞内循环,中美贸易战对我们的冲击必然更为惨重。正因为前些年调整了经济结构,定位以内循环为主,2017 年中美贸易战和贸易摩擦时,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没那么严重。大家可以看到,2017、2018、2019 年我国经济仍在增长。反之,若以外循环为主,经济受到的影响必然更大,因为一旦贸易战摩擦,贸易进出口总额就会严重下滑。然而到 2023 年,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6000 多亿美元。任何一个经济强国,若经济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格局为战略定位,那么在外部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动荡和危机时,该国经济体不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和冲击。回顾过去依靠外循环,也就是出口拉动经济的时候,一旦国际市场经济动荡,我们就会遭受特别大的冲击。大家再看看发展中国家,很多都是依靠外循环,即靠外部经济拉动国内经济。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国家,比如日本失去的 30 年是怎么造成的?80 年代之前,日本主要依靠外部拉动贸易。还有阿根廷、巴西等国家,那个时期也都是以外循环为主。因为一旦贸易受阻,又欠下大量外债,就无法应对,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。你看这次政治局会议也明确了,我们要扩大开放,内循环拥有绝对庞大的市场。回顾过去十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,2021 年出口量为 15000 亿美元,当时 70%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。到 2023 年,贸易额达到 63000 亿美元,出口占 33000 亿。如今我国要进行产业升级,劳动力成本增加,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必然下降,这实属正常。所以我们必须升级,必须转移。你看东南亚 60% - 70%的外资企业都是中国人,我国为何不阻拦这些企业从中国进口设备和原材料,在那边生产组装后再出口全球?这其实间接完成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,实现了高端制造业升级的目标,也让我国成为亚洲的区域需求中心和供给中心,形成了新的经济战略格局和经济定位。所以我认为内循环和经济结构的调整,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 40 年来最值得欣喜的事情。内循环给老百姓带来众多机会和优势。比如国家为何推广中医?过去西医报销 1 万块钱,50% - 60%给了发达国家,因为人家的医疗设备和西药在我国医院体系中占比较大。但现在中医报销后,90%都在国内循环。再比如,过去我们买进口产品如苹果,约一半利润给了发达国家,现在买华为,80%左右都在国内循环,多次循环带来税收收入。过去我们贫穷,改革开放前没见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和好物,现在都见识了,全世界的好东西我们都了解,很多领域我们还领先。所以你看国家提出的口号是富强、民主、自信。大家想想,这种文化自信和决心,难道不是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吗?发展才是硬道理,要更大程度地开放。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对这个国家有信心。大家再看看,我国每次遭遇重大经济危机都能平安度过。当下的中国已非往昔,内外环境都已改变,我们不断出台政策措施破局,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,技术推动制造业和生产力提升,外资逐步回流。我国的企业和品牌是不是要从战略上认清这一局势?有句话说得好,识时务者为俊杰。所以我说这是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,宏观经济已经指明了方向,自己若不跟上,不在战略上给自己定位,跑偏了,自然就找不到方向。当下做好战略定位或许不能决定现在赚多少钱,但能决定未来能赚多少钱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